瞭望·治国理政纪事|全民阅读 共享书香
时间:2021-04-25 08:46:26 来源:《瞭望》
◆ 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
◆ 读书已深深融入习近平总书记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并逐渐化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从倡导“学习革命”到建设“书香社会”“书香中国”,可谓习近平总书记的“劝读之道”
◆ 全民阅读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 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实体书店、农家书屋,让每个人都有条件共享书香
◆ 技术为翼,新阅读形式和传播形式,推动了更多优质数字化阅读内容产出,给读者带来更多元的选择
◆ 当全民阅读蔚然成风,在文明的星空下诗意地栖居,是读书人的幸福所在,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
◆ 延伸阅读处附动图:《人为什么要读书》
“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读书,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最大爱好,他多次讲述与书籍的不解之缘,分享读书学习的感悟,倡导建设书香社会、书香中国。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今年4月23日,是第26个世界读书日。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并于1995年宣布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提出“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
春暖花开,正值读书好时节。在这个莎士比亚出生、塞万提斯离世的日子,世界各国都会以不同方式庆祝读书人、爱书人的共同节日。
中华民族始终是热爱读书的民族,在琅琅读书声中文明赓续传承,中国也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化未曾断层的国度。
如今,推广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犹如点亮一座灯塔、撒播一捧种子、开凿一眼清泉。从持续加强顶层设计保障“有书读”,到日益夯实硬件基础、增加优质阅读内容供给支撑“读好书”,再到展开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引导“爱读书”,氤氲书香飘满中国。
“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
“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各类书,我想这是一个终身的爱好。”2013年3月19日,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
读书这个爱好一直伴随着习近平总书记。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一路走来,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工作责 任、一种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倡导读书,多次在国内外不同场合讲到阅读,强调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青年时代的习近平,对知识有着发自心底的热切向往。上山下乡的日子里,他随身带了满满一箱子书。为了借阅《浮士德》,他走了30里地。2013年5月,在参加五四青年节主题团日活动时,习近平总书记分享:上山放羊,他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他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
曾与习近平住同一孔窑洞的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雷平生说:“在土窑洞里的煤油灯下,每天他(习近平)都要读书到深夜。据我所知,上大学前,他就三遍通读《资本论》,写了厚厚的18本读书笔记。”
2015年10月,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演讲时,习近平总书记感言:“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之后,尽管政务繁忙,个人时间被大量挤占,习近平总书记还是“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翻阅《之江新语》,关于“读书”主题的就有四五篇。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曲阜孔府考察。在孔子研究院,桌子上摆放着展示孔子研究院系列研究成果的书籍和刊物,他一本本饶有兴趣地翻看。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他拿起来翻阅,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回信中特别提到:“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希望国图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全民阅读,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立新功。”
“读书已深深融入习近平总书记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并逐渐化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从倡导‘学习革命’到建设‘书香社会’‘书香中国’,可谓习近平总书记的‘劝读之道’。”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韩庆祥说。
现代社会处于知识爆炸时代,新书籍、新知识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推出新书40万余种。书海茫茫,如何选择好书?
“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学好用好《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我年轻时读了不少文学作品,涉猎了当时能找到的各种书籍”“我们提到老子、孔子、孟子,想到的是《道德经》《论语》《孟子》;提起陶渊明、李白、杜甫,想到的是他们的千古名篇;说到柏拉图、莎士比亚、亚当·斯密,想到的也是他们的《理想国》《哈姆雷特》《国富论》”……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到党的历史,从经史子集、唐诗宋词到中外文学名著,从汤显祖到莎士比亚,近年来,在国内外的多个场合,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过100多本经典著作,开列出一张丰富、博大的书单。这既是他个人读书生活的折射,也为如何读好书提供了指南。
“在读好书问题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读书观,可以遵循‘取法乎上’的选书观,根据对象和工作需要而选择读书。”韩庆祥说。
在韩庆祥看来,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不忘老祖宗”;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手有两把刷子”;
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握好方向盘”;
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是“政治要过硬”;
学习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守护传家宝”;
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是“注入清醒剂”;
读做好工作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书籍,是“炼就金刚钻”;
读实践之书,是“读好无字书”。
互动H5《与总书记做“书友”》。来源:新华社
最是书香能致远
疫情期间,武汉一位特别的新冠肺炎患者在网络走红:即使身在病中,热爱读书的付小锋在方舱医院的病床上仍手捧书卷。“读书哥”带给人们阅读的力量: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在灾祸疾病面前,更是可以随身携带的心灵港湾。
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正如世界读书日主旨宣言所说:“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中华民族素有崇尚读书的优良传统与文化基因,讲究读书修身、耕读传家、诗书济世。历史上,“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然荻读书”“韦编三绝”等劝学读书的故事不胜枚举,“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的古训,世世代代滋养国人。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条件共享书香,阅读更可以思维互哺、融古汇今、丰富精神,民族文化血脉于此传承、鼎新、弘扬。
书籍如同“精神食粮”。对个人来说,头脑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人的一生,牙牙学语时,在启蒙画册里认识世界;校园求学时,通过教科书、课外书搭起文化阶梯;进入社会后,或增长智慧,或寄托心灵,书都是丰富内心不可或缺的佳肴。
对国家而言,书籍是历史文化、民族精神传承的主要载体,也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价值理念传播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信息交互与知识汲取效率迅速提高、文化内容呈爆炸式增长的当下,全民阅读更可为创新、创造奠定群众基础与知识基础。
从乡村学校里认真苦读的学童,到城市公共交通上抽空读书的白领;从图书馆里细品墨香的纸质阅读,到随时随地“一屏万卷”的电子阅读;从“读书改变命运”的期盼,到“书中找寻诗和远方”的追求……在阅读中传递书香,传承文明,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既关系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
走进全民阅读新时代
从2006年开始,中央宣传部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如今,全民阅读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012年,“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举措;2014年至今,“全民阅读”已连续8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意志得到推进;2016年,我国首个国家级“全民阅读”规划《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印发;2020年,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全面部署深入推进全民阅读;2021年,“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国民素质提升是文化强国最重要、最基础的标志。阅读既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优秀文化、增加信心,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也有助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健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授刘东超说,建设文化强国,要加强书香中国建设,夯实筑牢根基。
“一系列政策出台意味着从国家层面对全民阅读的顶层设计得到加强。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已形成广泛社会共识。”中华书局执行董事徐俊说,作为出版工作者,最大感受就是全民阅读需求持续增长,读书、爱书群体不断扩大。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综合阅读率升至81.1%,其中数字化阅读接触率升至79.3%,国民综合阅读率保持增长势头。
让更多人享受公共阅读服务
“我来东莞17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12年。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广东东莞图书馆,湖北农民工吴桂春在留言簿上写下简单而朴实的话语。每逢节假日或者工厂轮休日,他大多会在图书馆度过。
在城市,或是公共图书馆,或是西西弗、言几又等“网红书店”,如同精神驿站,吸引着市民前来读书、交流。
“全民阅读的内涵是什么?简言之,就是人人喜欢阅读、崇尚阅读、把阅读作为生活方式,是优质出版物的供给更加丰富、社会基础阅读设施更加完善、特殊群体基本阅读需求得到更好满足,是全社会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风尚。”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于殿利说。
几年来,变化润物无声。如今,全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常设读书节、读书月等,每年吸引8亿多读者参与。
卵石墙、拱形窗,湖绿墙裙、彩绘玻璃,巨型书架、高科技电子屏与舞台合拢形成中央阅读区……2020年9月,在上海市黄浦区,法国梧桐掩映下的“思南文学之家”门口,数百名爱书人排起长龙。这是疫情发生后,“思南文学之家”重启当日的情景。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奈保尔、莫言,到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安忆、贾平凹、毕飞宇……每周六下午,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学者与爱书人在此相聚,共赴心灵之约。
上海的“思南读书会”,只是全民阅读活动如火如荼开展的一个缩影。“北京阅读季”“书香中国·上海周”“书香荆楚·文化湖北”“南国书香节”“书香八闽”“三秦书月”“深圳读书月”……据统计,目前我国所有省级行政区域都拥有精心打造的阅读品牌活动,80%以上的县区拥有各自“小而美”的阅读品牌活动。特别是每年“4·23世界读书日”,各地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越来越多的国人参与进来。
近年来,国家不断完善阅读基础设施,为全民阅读创造条件。覆盖大中小城市的3200家公共图书馆,12万家实体书店,以及分散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城市社区书屋、自动借书机、街头阅报栏,为全民阅读打下坚实基础。还有一些地方推出“15分钟阅读圈”,让读者在步行15分钟距离内就能享有阅读公共服务设施。
书声出茅庐,文气满郊墟。读书,不只局限于城市,越来越多的农家书屋添书增香。
在江苏省江阴市祝塘镇河湘村,每到周六上午,农家书屋都会举行“主题阅读日”。这间拥有约2200册藏书、30余种报纸杂志的农家书屋,全年免费向村民们开放。
在乡村,农家书屋、社区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阅报栏等规模、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全国所有有条件的行政村都建设了农家书屋,基本上实现了村村有书屋,解决农民“读书难、看报难”的问题。从东部沿海到西部边陲,从北国极地到南疆岛屿……全国58万余个农家书屋,成为慰藉农民心灵的精神家园。
不仅社会基础阅读设施更加完善,阅读的内容供给也日益丰富。1978年,我国仅有百余家出版社、年出版图书约1.5万种;如今,全国有580余家出版社、年出版图书约50万种。
同时,我国图书品种结构也日益优化、原创精品不断涌现,一大批富有时代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中国好书”被推出,人们的选择愈加丰富多元。
“也要看到,我国的阅读条件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辛鸣说。数据显示,我国平均40多万人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与国际图书馆联盟提出的“平均1.5公里范围拥有一家图书馆,平均5万人左右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的标准仍有距离。同时,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0本。这落后于日本的人均年读书40本、以色列的人均年读书60本。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还面临挑战。例如,近年来,基层阅读设施得到可观发展,但公共图书馆发展还存在总量不足、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总量偏少等问题。特别是农家书屋建成后,还需进一步提升使用率、图书更新率,增强与农民群众需求的匹配度。
“这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投入,特别是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投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于殿利说。
“读书月、读书周、读书节等全民阅读活动的内容、载体和形式也可更丰富、新颖,增添吸引力。”在刘东超看来,全民阅读活动的覆盖面、影响力、活动形式等还需进一步创新提升。
4月21日,市民在湖南省邵阳市松坡图书馆桃花源分馆读书 曾勇摄/本刊
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
翻开秦兵马俑画册,屏幕上立即展示出各种秦俑立体造型;戴上VR眼镜,便可漫步于“网红书店”实景中,体验陈设空间之美,挑选购买喜爱的知识内容与产品;使用5G技术,随时随地就能获取超高清无损音质的听书资源,甚至在全息、全场景中获得分角色、分场景的沉浸式AI听书体验……
万卷书触手可及,万里路不再遥远。随着5G、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云计算等新技术迅速推广,数字化信息内容在网上海量生成、流动式发散、分享式体验,阅读突破了时空限制,读书逐步从纸上转移到屏上。
“技术为翼,新阅读形式和传播形式,推动了更多优质数字化阅读内容产出,给读者带来更多元的选择。”于殿利说。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这样分享他的阅读体验:通过电子阅读器阅读《资治通鉴》《鲁迅全集》,检索段落、查阅生字更加简便。
数字化技术丰富了阅读方式,降低了阅读门槛,让人们有更多的阅读选择。在第七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上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为4.94亿,人均电子书阅读量9.1本,人均有声书阅读量6.3本。
“一屏万卷”的阅读新风尚也带动产业繁荣发展。据统计,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行业市场整体规模为351.6亿,其中大众阅读市场规模326.7亿,是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为推动数字阅读产业发展,多地已出台扶持政策。例如,海南整合资源打造数字阅读平台,推出数字馆藏资源、数字农家书屋、电子阅报屏,拓宽了数字阅读渠道;浙江提出,充分发挥杭州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集聚效应和中国网络作家村优势资源,不断推动浙版网络文学走精品化、高质量发展之路。北京、上海、四川、江苏等地也针对扶持网络文学创作、拓展在线文娱产品链出台鼓励政策。
遍布全国各地的农家书屋,也已有十多万家通过数字化建设或改造,从“有什么读什么”转变为“农民点单、按需定制”,从单一的书本升级为百万种数字阅读内容。
“数字化阅读的增长让信息快速普及,既有助于消弭城乡之间的阅读鸿沟,也能消弭文化程度差异造成的信息接触差异。”魏玉山说。
让人人想读书、人人能读书、人人读好书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近日,一篇中科院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络刷屏,感动无数网友。论文作者叫黄国平,毕业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他一路从生离死别、贫穷等荆棘之路跋涉而来,在读书学习中寻找信念之光,路越走越宽。
读书让精神之花繁茂芬芳。何以“读书致乐”?多位受访专家说,全民阅读本质是培养国民尊重知识、终身学习的文化自觉性,力求久久为功、长期浸润。
第一,全民阅读具有典型的公益性特征,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并充分调动社会积极性,进一步加快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在设备条件方面,建议加强阅读平台建设。“在城乡居民生活区域可布设更多阅读设施,如城乡图书室、社区书屋、农家书屋、智慧借阅终端等,进一步科学化布局公共阅读空间。”刘东超说。
“无论城乡,如果步行2~3公里,就找到一个看书、买书的地方,那么我们的阅读基础设施就可以称得上比较完善了。”魏玉山说,要让图书馆、社区书屋、农家书屋建设完善,让阅读成为人们生活、社交的一部分。
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搭建数字阅读平台是个重点。“既要全面推进传统阅读行业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例如,试水直播售书、线上领读、直播课程等阅读推广模式;也要尽快全面升级改造传统公共阅读空间的数字化阅读服务设施,搭建网上阅读平台,线上线下联动,从而辐射、影响和服务更多读者。”于殿利说。
在内容供给方面,建设书香社会、书香中国,书是基础,需要进一步加强内容创新,提升内容质量,加快高质量出版物、电子阅读产品的内容供给。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认为,一方面,可围绕传承创新传统优秀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红色文化、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方面内容,提高出版内容质量,创作出有世界影响力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吸收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文艺,打造精品力作。
同时,需要关注特殊群体阅读需求。“全民阅读深入开展,离不开阅读均等化服务提升。”辛鸣说,面向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农村留守儿童、贫困农村地区群众等特殊困难群体的阅读需求,应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发展公益阅读,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让每一个想读书的人都能有书读。
第二,全民阅读离不开全社会浓郁的氛围。“在乡村,可以农家书屋为平台引领乡村阅读风尚,提升书屋服务效能;在城市,可借助社会力量举办读书会、读书讲堂,开展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阅读活动。”辛鸣说。
“全民阅读是一项培育国民阅读习惯的长期工程,营造‘人人想读书、人人能读书、人人读好书’的书香氛围,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爱读书要从娃娃抓起,从源头做起,帮助更多青少年从小养成阅读习惯,真正在阅读中找到乐趣。”于殿利说。
全民阅读还需要更多的专业指导,从而缩小国民阅读数量、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间存在的差距。受访专家建议,可培养建立专业阅读推广人队伍及公益阅读推广人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荐书、评书活动。并考虑设立城乡阅读指数,把阅读指数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考核指标体系。
“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要带头多读书、读好书,争做阅读习惯养成的表率。”辛鸣说。
第三,从更深远的角度看,健全的法治体系能护佑保障全民阅读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出版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实施,全民阅读、农家书屋已有了法律保障。江苏、湖北、深圳等多个省市已先后出台地方全民阅读法规。
走进全民阅读新时代,需要全面推进文化立法,提升文化执法水平。受访专家建议,加快著作权法修订进程、出台文化产业促进法,完善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并推动出版、互联网、文化综合管理和文化市场执法的体制机制完善,提升依法行政和文化市场执法水平。
“全民阅读,静水流深,培养一个民族的阅读习惯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辛鸣说,“世界读书日”只有一天,但阅读应深入每一天。当全民阅读蔚然成风,在文明的星空下诗意地栖居,是读书人的幸福所在,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记者 冯瑛冰 袁元 张康喆)
延伸阅读
人为什么要读书
多多少少姐弟俩的故事,给你答案。
春来踏青 少少和多多逛公园
关于 [ 航天人 ]
玉兔登月啦
新年立志
新年伊始,告诉自己
今年的目标一定要实现
关于 [ 诚信 ]
谈好的合同
怎么就撕了
关于[ 挑战 ]
生活中总会遇到难题
关于 [ 品行 ]
一起参与廉政文化进村活动
沙漠变绿洲
去毛乌素实地调研
少少最后对多多感叹
瞭望新媒体出品
文案|唐朵朵
绘图|喻千桓
摄影|王婷婷
编辑:陆彩娟 终审:韦博华 黄彬群